男的要找“白富美”,女的要找“高富帅”,这是时下流传的对部分青年人择偶观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关于部分青年人择偶观的另一种简单描述是:有房有车才结婚。
由此我联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流传的36条腿(指全套家具)和4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 和手表)之类的结婚条件,也算是那时期的青年人的择偶要求吧。
由此我还联想到,在战争年代,或许就是两条长板凳加一副木床板,两条行军被子放到一起,便缔结良缘。
从过去到现在的择偶要求演变过程,我看到其中的重要两点:一是伴随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结婚大都还是女方嫁到男方的传统模式下,女方对男方的经济要求也相应地逐步提高。二是爱美之心古就有之,人皆有之,男女都有之。
人们的择偶要求还包括:双方的年龄、文化、思想、性格、兴趣、爱好、气质、风度、身体状况、居住区域、曾婚否和择偶要求等诸多因素的接近合适与否。因为这关系到双方能否白头偕老,关系到未来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婚后工作、生活上的是否方便,以及个人和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但是,因为这些择偶要求和自身条件大多是不可直观的,又是动态变化的;加之这种选择是双向的,不可单方面拿主意的;还有严重的男女性比失衡问题(据媒体报道,到2020年,我国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3千万)等等。所以,找对象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难题。
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找对象难并不是难在双方的择偶要求和自身条件的难以相配上,而是难在合适发展成婚姻关系的男女之间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和交往不易上。
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和交往不易,这反映个人信息的隐蔽性,不方便打听;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两性之间的距离性,不方便交往。
然而,站在每个当事人的角度,又都迫切地想知道较多的条件接近合适的异性的详实情况,以方便选择意中人交往。
因此,在人口剧增且流动性大的的现代中国,急需建设一个既尊重个人隐私,又方便了解他人,还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单身男女信息中心和社交平台。
这个信息中心和社交平台的职责和功能应当是:关心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个层次的青、中、老年单身男女的找对象难问题。
这个信息中心和社交平台的活动过程应当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严密的工作规范、刚性的监管机制、健康的文化氛围和统一的专业组织。
这个信息中心和社交平台的社会功能和发展方向应当是:把它办成“指导青年树立正确恋爱观的教育中心,指导青年家庭生活的咨询中心和青、中、老年人的社交中心”
这个信息中心和社交平台的好处有:可促成单身男女自我介绍、自由选择、自然结识与结合,大大提高全社会的婚姻质量。可解决众多单身男女的择偶难问题,有利于生产建设和社会安定。可丰富单身男女的业余生活,让无数单身男女在婚介机构经常举办的各种健康有益的交友活动中既提高自己,又巧遇知音……
江利刚 / 撰写于2012.12.15